序
11月7日我收到徐安琪小校友發給我的一封郵件,請我為她寫的《15歲上北大》一書作序。我仔細讀了她的信,也很快瀏覽了她附上的書稿中的自序和目錄,我的直覺感到這是一本北大人講述自己成長過程的很勵志的書。安琪是我在北大任校長期間入學的,隨后我們在不同場合也見過多次。她也是元培班的同學,元培班(經幾年試驗后,已改為元培學院)也是我在任校長期間啟動的,旨在更好地實施通識教育的理念,故我也很關注元培同學畢業后走上社會后的工作情況。所以我隨即回復她一封郵件,告訴她我同意為她作序。
總算年底幾天假期,使我有時間定下心來把她的書稿從頭到尾認真讀了一遍。我覺得寫得很好,讀后也很感動。一位90后的青年學子,以她非凡的勤奮和毅力,從小學、初中、高中,直到考上北大。一路走來,如她所述,經歷過痛苦、煩惱、驚訝、失落,但依然能勇往直前,因為她在每一階段都為自己制定了很明確的目標,去努力追求。
她在北大的四年很充實,元培計劃的教育理念和實施給予她更大的選擇自由和學習空間。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她也學會了選擇,更懂得學會選擇、善于選擇,有時比努力更重要。當很多青年學子在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彷徨,為出國、考研和就業而困惑的時候,她卻根椐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為自己的大學四年明確定位,或者說有明確追求的目標:“向社會實踐方向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國際視野的社會精英”。她不光學習出色,而且活躍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當學生記者、團委干部、家教,參與國內外的各種考察、會議等活動,可以說她的北大四年是用足了北大能提供的各種資源,來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又不斷挑戰和自己。所有這一切,也為她日后創辦教育培訓項目“名校有約國際教育平臺”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最近,讀到楊叔子院士在北京做的一個演講,題目就叫“人生在勤,貴在立志”。喬布斯也說過,“求知若饑、虛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都很簡練精辟。李政道先生在講創新時也寫過:“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要創新,需學問;問愈透,創更新”。依我看,安琪的成功之道也在于她的勤奮,她能抓緊一切機會學習,而且不光勤奮學習,還要學會學習、善于學習,不光向書本學習,也從實踐中,從每天平凡的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還要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