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小時計劃
上課效率提高了,我卻不知道該如何安排中午大把的空余時間。
一般而言,在中午,我們花半個多小時就能把老師上午留的作業做完。之后,不少同學便鬧騰起來。我本來就不知道做完作業后該干些什么,嘈雜的環境更讓我迷失。于是,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和周圍人聊起天來,話題一扯開,就忘了時間,直到下午的上課鈴聲響起。
有一天,我與媽媽談起了中午的時間利用情況。
“你為什么不趁中午去圖書館看書、預習呢?大好時間不能浪費啊!”媽媽建議道。
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學校有圖書館,但大部分同學從來都不去!我簡直忘記了還有這么一個好地方!如果我能每天抓緊時間做完作業,并擠出一個小時到圖書館看書、預習,我的水平一定能迅速提升!
于是,從上午最后一節課下課,我便開始“算計”著一分一秒的時間。通常,12點下課后,我會第一個沖到飯堂,用10分鐘吃完飯,絕不拖延。之后飛速回到教室,在45分鐘內完成當天上午老師布置的作業。在下午1點以前,我必然會到達圖書館,開始我的“每天一小時計劃”。
利用圖書館的平臺,我閱讀了大量書籍,并自覺預習初二的課程。這里儼然是我吸取養分的最佳場所。在這里,我閱讀魯迅先生的散文、各種文藝評論、中高考滿分作文、報紙期刊……這讓我的視野得到極大的開闊。看得越多,便越感到自己的淺薄。對于那些偉大的靈魂,我永遠存在著敬畏之心。預習更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戶。以后要學的知識都看懂了,眼前的知識就更好理解了。數學、物理、語文……我一科一科地前進,不斷探索初二的知識。在預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其實,初二的知識一點也不難學。年級是人為劃分的,但知識并沒有界限。很多障礙是我們主觀想象出來的,是可以克服和跨越的。
晚上回到家,完成作業后,我便馬不停蹄地做課外練習。中午的“每天一小時計劃”與晚上的學習相輔相成,使得我的學習突飛猛進。有人對我說:“你學得太苦了。”真是如此嗎?我從來沒有透支自己的興趣,只是沿著內心的方向前進。我學一個小時,感覺自己才學了10分鐘。而有人學了10分鐘,卻感覺自己學了一個小時。你說,誰學得苦,誰學得樂呢?而且,我從未熬過夜,每天也能保持鍛煉身體,并在睡前留20分鐘放松身心。可以說,我的日子是過得很快活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需要懸梁刺股,也不需要嘔心瀝血,我們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用好身邊的資源,用好白天的每一分鐘,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并保持一種充滿激情的狀態。這樣,我們就進入了求知的良性循環,也就駛入了提升的快車道。
讀者朋友,你是否也為自己制定一個“每天一小時計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