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是佐藤非常關注的,那就是瓶底有一圈起到防滑作用的壓紋。雖然這些壓紋平時并不顯眼,但是每個拿起可樂一飲而盡的人都能注意到。
“之所以會保留這些環形凹坑,就是為了讓人們在喝完水的時候看到杯底就能想到可口可樂的瓶底,并因此傳達出設計者有關于循環利用的環保概念,也希望使用者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系。”
就這樣,這些直觀的為人熟知的信號已經深入人心,所以,人們在看到這種餐具的時候,一定會想起可口可樂。另外,餐具邊緣的弧度也能讓人想起飲料瓶口的觸感。
紅色和白色一向是可口可樂商標的標志性顏色。然而,佐藤設計的這個系列并未使用它們,而是通過保留瓶身的經典造型和肌理,換一種角度,重新詮釋樂可口可樂玻璃瓶的經典。
設計不僅是要對企業已有的特色進行梳理,更要積極主動地發掘潛在的品牌價值。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將會為企業帶來一筆寶貴的資產。
在退一步的同時也別忘了時刻保持幽默感
nendo也設計過米花糖的包裝。2009年,他們接下了巖塚果業的米花糖包裝改良業務。
佐藤大在與客戶交流時候的表現也很直接和有趣。他不會說一點兒場面話,也不會評價這個項目如何,而是直接開門見山,聊設計。進入正題之后,他就用心聽取企業負責人的介紹,而且為了更全面掌握企業現狀,他的思緒會持續保持高度集中的狀態。還有一點,在會談過程中,佐藤大本人不會做任何筆記。雖然坐在旁邊的管理者和項目負責人都會做一些記錄,但是從會議開始到結束,佐藤大都只是集中精力聽對方說話,就好像只要對方一說出口,他就能知道客戶想要什么,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情況堅決不能出現。他曾說他每次在會議中都會有靈感出現,靈感隨時來敲門正是源于他擁有的超強專注力。
當聽到巖塚果業的代表說“如果看不到袋子里的東西,米花糖就賣不出去”的時候,佐藤大腦海里就在想:“要做到這一點,將包裝設計成不完全透明的就可以了吧?”
“我心里很清楚,只要采取和別人一樣的方法,就根本不可能賣得比別人好。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呢?這時候,我注意到了原來的商品名——‘米花林’。但是,這個名字本身是有問題的,首先, 一般人很難理解‘花林’究竟是什么東西;而且,原料是產自于沖繩的黑糖,所以包裝的顏色是黃色,不過這一般會讓人聯想到木瓜吧。我向客戶方建議修改產品名,讓人們看到它就能想到是用黑糖制作的米花糖。但并不是說要換成一個全新的名字,同時也希望能盡量避免新名字比現用名長。因為商品名一長,印在包裝上的文字就會變小。”
這或許就是傳說中的“恍然大悟”吧。無論面臨什么樣問題,總能以輕松的姿態思考應對,這就是nendo的獨特魅力所在,雖然他們一直強調自己沒有什么秘訣。
另外,這個項目中,佐藤還提出要在包裝上附上介紹產品的廣告語,以及配上刺激購買者食欲的的圖片。“因為米花糖吃起來一般是‘咔嚓咔嚓’的感覺,為了讓顧客在看到包裝的第一時間就能感受到這種口感,他們將‘咔嚓咔嚓’的字樣直接印在了包裝袋上。從這之后,該公司其他產品的包裝上,陸續出現了‘松松軟軟’‘咯吱咯吱’等形容吃東西的擬聲詞,而且不透明包裝也多了起來。”
經過佐藤的這次改良,“米花林糖”的銷量達到了“米花林”時期的15倍。
先調節已有資源,切忌一味求變
佐藤大還提到了一個說法——調諧,即“一邊萃取產品的已有特色,一邊進行整理歸納”。這就和運動員為達到目標精心調整姿勢、技師調試機器和調音師給樂器調音一樣,只有做好了這個程序,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
“我堅信,只要適當調諧已有資源,一定能給客戶帶來良好的結果。如果能讓客戶覺得我們擁有某種隱秘的魔力,我將會非常欣慰。而且,我認為,這種‘調諧’的思路,在企業形象已經形成的品牌身上,效果應該更為明顯。因為一旦一個企業意識到自己的品牌形象已經樹立起來了,往往會疏于發現產品的新特征,容易忽略產品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細微的特征。我認為,這種‘調諧’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退一步’,即‘退一步’去審視該品牌,發掘新的價值。”佐藤說道。
“總結起來,所謂‘退一步’,一般有兩層意思:一是在設計形式上面‘退一步’,努力增強產品的表現力;二是指從‘退一步’的視角出發,重新審視事物。”
3 營造“違和感”
因為海外業務頗多,為了參加與客戶的會議,每一年,佐藤大都會去國外逗留八到十次,儼然成為了一名熱衷于“環游世界”的設計師。除此之外,每年他到國外的短期出差更是不計其數。傳統觀點一般以為,對于設計師來說,如果離開平時生活的環境,在新環境里的奇異見聞會刺激出更多的靈感,不過,佐藤大的看法卻截然相反。
佐藤大說,就算在國外出差,他的活動范圍也會盡量控制在住所、餐廳和開會的地方。一方面因為事務繁忙,同時也因為他平時在國內的生活也基本是這樣的“三點一線”,對他來說,在這樣的環境中感知事物、思考方案,已經成了他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
“總之,除了思考設計案,別的什么事情都不會做。我也從來不會為了刺激靈感而刻意去做什么事情。這樣的好處就是,我可以隨時讓思緒放空。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才會更珍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發現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