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鬼才一年大賺60億韓元
從三星的整個發展史來看,它的崛起以及其后的起落變遷,都可說是與韓國的經濟發展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三星物產公司的高額利潤也使得李秉喆被譽為“創業鬼才”,李秉喆甚至為此春風得意起來。不過,正當他洋洋得意地準備在現有基礎上,為三星和自己籌劃在首爾放手建立更大事業的時候,厄運竟然再一次降臨在他的身上——朝鮮戰爭爆發。
戰爭的到來,使他失去苦心經營的企業和財產,在戰爭面前,每一個人都是那么的渺小和無力。所以,李秉喆不得不暫時放棄自己偉大的夢想,帶領著家眷和一部分員工,乘坐卡車逃離首爾,回到大邱這個曾經讓他挫敗過的地方避難。
一路上郁悶不堪的李秉喆回到大邱之后,兩手空空地會見他離開大邱時留下的“朝鮮釀造會社”的幾位老朋友。
這時候,他驚訝地發現,這些老朋友不僅在戰爭中將“朝鮮釀造”完整地保存下來,維持著正常的運作,而且還將兢兢業業積攢下來的3億韓元交給李秉喆。這讓李秉喆感慨萬千,“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這是他知人善任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理念的最好回饋。
有這筆錢做資本,李秉喆攜家帶眷來到釜山,在寶水洞買下一間面積只有15坪的房子定居,又再度開始著手重振自己的“三星”事業。
1951年1月11日,時時刻刻都想重振旗鼓的李秉喆,在釜山大街路建立“三星物產株式會社”。由于他的用人有方,再加上超群獨特的經營管理才能,經過一年的努力,“三星物產”到年底結算時,發現原來投入的3億韓元資本竟已增加到60億韓元,足足增加了二十倍之多,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驚人的業績。
就在別人為此興奮不已的時候,李秉喆冷靜地發現,由于受到當時戰爭的影響,這60億韓元的利潤里面還包含著530%的通貨膨脹因素,如果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實際上利潤部分并不是很多。所以,在他看來,這60億韓元的獲利只不過是建在沙灘上的樓閣,來得快,去得也會很快。
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整個韓國都陷入經濟困難、物資匱乏的困境。大部分企業對風險極大的國內制造業都持消極態度,很多企業都著手于進口貿易。雖然李秉喆以前也是靠對外貿易起家,但此時此刻,他卻做出一個驚人之舉:放棄獲利豐厚的貿易業,決定創辦生產性工廠,發展進口替代產業,以實現他“實業報國”的理想。
這個讓人震驚的決定受到所有三星物產股東的一致反對,雖然三星物產的全部股東都列出種種可怕的后果,但最終都沒能說服李秉喆。
面對妥協的股東,李秉喆立刻派人進行對當時制造業的各種調查研究,后來經調查發現,白糖、抗生素和紙業的生產,在韓國幾乎處于空白狀態,而這些產品卻是國民生活所急需的重要物資,現在卻不得不全部依靠進口來滿足。
就這樣,公司的觀察范圍縮小到這三個行業,最后,又經過對這三個行業的仔細調查,并結合自身的實力,李秉喆和公司股東全都決定選擇制糖業。
1953年6月,李秉喆和其他幾個股東一起出資2000萬韓元成立“第一制糖工業株式會社”。之所以要用“第一”這兩個字,李秉喆表示要用“第一”的氣概,來作為振興經濟的先行者,為國家繁榮多盡心力的愿望和決心。在他看來,這個社會就應該每個人都要競爭第一,而也唯有這樣才能鞭策著自己不斷地去努力,也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有前途。
開拓新事業,初嘗成功果實
說到李秉喆成立的制糖工業,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則故事:
從會社成立的第一天起,李秉喆就開始著手購買建廠用地。后來經多方打聽了解,李秉喆得知在田浦洞有一處面積一千多坪的空地,這塊空地原是釜山橡膠工業社的舊址,在戰爭期間被戰火燒毀了。而且聽說這塊地的主人就是原釜山橡膠工業社社長李東熙,這個人非常固執,過去很多人都曾想出高價買這塊地,但李東熙就是執意不賣。于是,李秉喆抱著姑且一試的態度,派人前去試探。
結果沒過多久,派去的人就回來了:“老先生讓我轉告你,地會賣,但要看什么人買,買去做什么。”
這句話讓李秉喆一下子看到希望,于是準備親自前去拜訪,結果沒想到,就在他剛要出門的時候,李東熙竟然親自找上門來。李秉喆很熱情地招待他進屋之后,還沒坐下,李東熙老先生就操著一口慶南道的方言,急著說:“我早在大邱時就知道李社長的大名了。”老先生說話嗓門高,讓人一聽,感覺他好像要吵架。李秉喆還以為他是和派去的人發生了誤會,于是小心地試探道:
“老先生,請問,您這次來是有什么指教吧?”
“李社長,我聽說你是為建廠要買地,是真的嗎?”
“對,是真的。”
“那我就賣給你。”老先生開始解釋:“自從我經營的橡膠廠被火燒毀后,就有很多人托人說情想買我這塊地,但我就是不想賣給他們。”
李秉喆想,老先生這次來是不是向我討價還價啊?“可是……”還沒等他說完,老先生就接過話說:
“我能看得出來,李社長有些疑慮。不過,請您不要誤會,我這次來不是向李社長討價還價的,如果您愿意買我這塊地,按現在的行情就可以了。我不想賣給別人,原因就是他們打算以此來牟取暴利,而非對國民有益。既然你做的事業對整個國家有利,我當然選擇把它賣給你!”
就這樣,李秉喆以感激的心情買下位于田浦洞742號的936坪土地,并向老先生講述自己建廠的初衷和一定會建廠的決心。接下來,李秉喆又在制糖業的基礎上經營制粉業。最后,第一制糖已經發展成為能生產加工三十多種食品、飼料的綜合企業。
以此為基礎,李秉喆又建立第一家毛織廠,并很快將其發展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企業,產品成功“登陸”到毛織品王國——英國。
“一定要成為一家能得到顧客信任和經營得最好的企業。”這是李秉喆在創建第一毛織時提出來的經營目標,這也是他后來始終堅持的原則。
第一制糖和第一毛織所獲得的巨大成功,更加確立了李秉喆在韓國商界的地位。在當時的社會,有很多的年輕人經常會用“我是李秉喆”來夸耀自己的富有。此時的李秉喆,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企業家。
不過,當李秉喆在第一次聽到別人說自己在韓國是有名的富翁時,他卻感到非常慚愧。因為在他看來,自己雖然在韓國建立工廠,為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做出了一點貢獻,同時自己也賺到了些錢,但這點錢和西方進步國家那些世界級的大財團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因此,當別人說他富有的時候,他總是覺得很不舒服,同樣也一次又一次讓他興起想要真正成為一位世界級企業家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