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
◎=南方朔
經驗累積后的反省
○:你覺得一般人對“愛讀書”最大的誤解跟問題在哪里?要怎么樣讓一般人從泛泛地跟著話題、環境閱讀,真正轉化?
◎:讀書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我們小時候,別人讀什么書我們就跟著起哄,好像一個臺大學生講不出兩句存在主義就太沒水準了。不論任何人、任何社會,我們有很長的時間是跟著別人在走的,這也不是什么壞事。跟著趨勢走,經驗累積以后,假設有反省力我就知道要讀點不同的東西,那個是經驗累積以后形成的反省。很多有學問的人覺得,跟著暢銷書榜讀書太俗氣。或許是有點俗氣,可是也沒有什么好指責的,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愿意跟著暢銷書榜去讀書,就已經很不錯了。他慢慢讀書,先跟著暢銷書榜讀,跟著時代的趨勢讀,讀久了以后,有一天他總會自己反省,去找自己要讀的書來讀的。
○:從開始跟著讀,到能夠反省,該怎么讓自己培養那個催化劑?
◎:這就是個人際遇的不同。有些人讀書的時間本來就不太多,讀書經驗不夠,反省的時間就會延后,甚至于一輩子都不可能反省,因為他沒有這個條件。有些人可能讀書、工作本身就跟知識關系較大,譬如說從事研究相關分析工作,這種人肯定反省的時間會提前。我的命是比較好,很少人興趣、生活是混在一起的,我喜歡讀書,我靠讀書生活,很多人都羨慕我。
○:你剛剛說的太過強調個人的作用。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看教育系統的因素,譬如說臺灣近年的“教改”,會不會使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整個閱讀習慣跟方法徹底被打亂?
◎:古代的中國社會,有私塾傳統和私書傳家的傳統,所以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父母的要求下四書五經都讀過了。這種傳統的確對古代的人產生了很大的作用,但真正最重要的關鍵是古代的人進社會早。現代人不同,都是念到碩士班還沒進社會,就只跟同學混,這種人社會化年齡很晚,不可能有自己的判斷基礎。所以我常說:現在做父母的人,對小孩子不要太寵,讓他盡量在比較早的時候,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到處看看,會有助于他的社會化。
什么叫“社會化”?學者有學者的說法,百姓也有百姓的說法,我們每一個人一輩子就是靠著跟陌生人互動、摩擦、被羞辱或感到炫耀,通過這些形成我們的人生經驗。假設我很早就跟社會有所互動,代表我很早就學會管理我的情緒,管理我自己跟別人的互動關系。可是一個社會化很晚的人,他閱讀的范圍窄,跟人的互動也很少,這種人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他不知道怎么表達生氣,不知道怎么去愛、怎么去恨。這也是為什么臺灣很多年輕人,一談起戀愛就不得了,一分手就把女朋友殺掉,為什么?就是沒有社會化。什么“草莓族”呀,講穿了就是社會化不足。到大學畢業,碩士班畢業,博士班畢業,連最基本的情緒都不會處理,怎么可能像錢穆那樣,那么年輕就可以去跟別人打筆仗呢?
○:社會化也有助于再擴大閱讀。
◎:沒錯,我還常講,多讀一點奧斯汀的小說,我們才會知道一個任性的人,如何在經歷一些人事后,將性格磨練得比較成熟。看了以后,對自己是有很大的啟發的,我一直推薦奧斯汀的小說。
○:“解嚴”前后,整個閱讀和知識取得有何變化?
◎:近代人研究過,一個不民主的社會過渡到民主社會的時候整個社會氛圍的改變。在不民主的社會,談自己的問題會碰到太多禁忌,麻煩,不安全,所以不民主的社會反而會去管別人的問題。臺灣不民主的時候,學生就愛談那些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跟臺灣有什么關系?但我就是搞這個東西。那時候的報紙,一天到晚都在登美中蘇三角關系,喜歡去談國際問題,反而不能談臺灣本身的問題。所以說不民主的社會談自己會受到限制,會把眼界放到遠方的事物,這有好有壞,也許他有世界觀,可是就沒有本地觀。可是一旦一個不民主的社會民主了之后,大家的精神就會一窩蜂地回到原先是禁忌的本土議題上。這一搞,頭就很難抬起來看遠方了。所以,本地觀會大行其道,但是世界觀又付之闕如。臺灣正好是個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