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集)
【編者按:在中國,最早將“宗”、“教”二字合成“宗教”一詞的,是晉代著名道士許遜的《太上靈寶凈明宗教錄》。《說文解字.卷七.宀部》解釋“宗”字說:“宗,尊祖廟也。從宀從示。”可知“宗”的原始含義,有“從示”之義。《說文解字.卷一.示部》注明:“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說文解字》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禮記.經解》曰:“五教,詩、書、樂、易、春秋也。”《禮記.王制》曰:“明七教以興民德: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賓客也。”《云笈七簽.道教序》曰:“教者,告也。”追溯古文本的字義解釋,漢語“宗教”一詞既有祭祀神靈的意義,還有探索天文地理和人事的科學內涵。東晉道教修道士葛洪等對古代科技發展做出杰出貢獻,唐朝僧人一行法師是著名天文學家。唐朝開始,“宗教”一詞成為佛教專門術語,其原本的內涵是“宗門”、“教下”,“自證為宗,化他名教”。分指禪宗,及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等教學系統流派。佛教自稱的“宗教”有其自身獨特的含義。最符合其原始面貌之正確詮釋,是“佛陀教育”。】
《智慧教育》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學東西要專,不能雜,最忌諱的是雜。可是現在的學習它就是雜染。現在學校的課程,大概從幼兒園到博士班都學習許多科目,而且學習排課都是交叉的。譬如小學,第一個小時學語文,第二個小時學數學,語文概念還沒有吸收進去,換了題目,這就是雜,這就是染。我們中國古時候最忌諱這個教學法,中國古人守住老祖宗的原則,“教之道,貴以專”,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門東西沒有學好,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門。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李老師是用私塾教學法,就是一門一門地學,你不可以同時學兩門。老師很干脆地告訴你,同時學兩門,你一門都得不到。為什么?分心。時間也分散了,精神也分散了,你怎么會學得好?只準學一門,一門學完才可以學第二門。一門一門教,這個方法可以用在學校,我相信用在學校,學生的成績一定非常好。為什么?他的精神集中。譬如小學有四個主要的功課,語文、數學,或者是史地,另外還有外語,主要功課不交叉排。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最重要的,時間多排一點,小學六年用三年的時間學語文,其他的課沒有,專學語文。數學,一年專門學數學。你這個樣子學,他這一年當中書包就一本書,很輕松,腦子里想一樁事情,他不想第二樁事情,肯定他的精神好、身體好,學業也會好。這就是中國老祖宗(的)講法,“教之道,貴以專”。不能交雜,一交雜的時候他就亂掉。
老祖宗有智慧,現在人瞧不起老祖宗,所以他不孝父母,認為現在人很聰明,都超過老祖宗。現在兒女都認為我們超過父母太多,父母那太舊了,舊東西了,沒用了,跟不上時代,連計算機都不會用,瞧不起父母,不知道父母、祖宗的智慧能解決問題。現在這些觀念帶來的是災難。我也跟許多從事教育工作者討論這個問題,包括一些大學教授、校長,他們聽了也覺得我這個很有道理,可以做實驗。如果有個學校采取這個方法來做實驗,實驗成功了,那功德無量,可以幫助許多學校來改變教學的方法,真的會救了下一代。
(第九十四集)
真正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努力去做十年,你肯定就成功,自古以來沒有例外的。《學記》里面所說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無論是什么學術,你只是一門專攻,都能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學者。外國這些科學家、哲學家也一樣,他也是一生一門專攻一樣,成為一家。如果學多了、學雜了,或者是對于五欲六塵的貪愛,你心不專,那你就一事無成,雖然學十年,皮毛,沒有東西出色的,就不能出人頭地。佛說“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老祖宗說“教之道,貴以專”。教學一定是要專,專精,尤其佛法中講得好,一門通,門門都通了,這是真的。
現在的教育麻煩就在此地,從幼兒園就是好多功課,都學雜了、學亂了,門門都知道一點常識,沒有一門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