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談論日本和日本人,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是繞不開的經典。然而,時過境遷,這部奠基性著作的時效性、局限性日益顯著。
而《(日本人)》顛覆了對日本人的所有思維定勢,運用進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最新研究,對日本和日本人進行系統(tǒng)分析。作者橘玲指出,以往強調的所謂“日本人的特性”,或者是人的共通本性,或者是農耕社會的行為準則。日本人唯一不曾改變的是他們的世俗性價值觀。從萬葉時代以來,歷經江戶時代的封建制、明治時代的天皇制、戰(zhàn)后的民主制,日本人始終認為快樂地度過現(xiàn)世就是一切。他們只認可靈驗的神祇和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權威。
由此入手,《(日本人)》進而分析經歷了兩次“體制轉型”——19世紀的明治維新和20世紀的戰(zhàn)后改革——的現(xiàn)代日本社會,富有洞察力地揭示出當今日本的混亂迷失及其深層原因,并對日本該如何重新找到“國家定位”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日本人)》的論述精辟、犀利且引人深思,完全顛覆以往我們對日本的想象。對于任何想認識真實日本和日本人的讀者而言,這本書不可或缺。
媒體評價:
迄今為止,對日本人最深入全面的剖析!
——《讀賣新聞》盛贊推薦
于國人而言,《(日本人)》的價值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打破《菊與刀》的神話,將《菊與刀》從“日本文化論”的祭壇上拉下來應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一個方面。實際上,《(日本人)》的論點并非只針對《菊與刀》,或者反過來說,批駁《菊與刀》只是本書附帶的一筆,并非是本書的宗旨,當然更非本書的首創(chuàng),然而,在《菊與刀》影響巨大的國內,我以為對其論調的批駁是有其意義的。
其次,在日本,有關“日本人論”的話題層出不窮,但本書與學者們撰寫的“日本人論”有著較大區(qū)別的是,雖然話題沉重,但筆調卻很輕盈;雖然旁征博引,但敘述能夠深入淺出,充分發(fā)揮了小說家的寫作手法,故而讀來沒有絲毫的學究氣。
再次,在對日本乃至國際上的社會現(xiàn)象的剖析方面本書有其獨到的視角和判斷。且不論其判斷的正確性與否,僅其獨特的視角就足以開闊我們的視野,拓展我們的思維。在汗牛充棟的“日本人論”的論著中,要想獲取一個立足之地,沒有獨特的視角是很難做得到的。
最后,作者給“日本人”加上括號的意圖得以充分地實現(xiàn),換句話說,本書的結論雖不至于驚世駭俗,但也足以顛覆此前我們心目中有關“日本人論”的思維定勢,其實這也是將其譯介到國內的意義所在。
——周以量(著名“知日派”文化學者、本書譯者)
作者簡介:
橘玲
日本知名作家,畢業(yè)于早稻田大學。2002年出版的經濟小說《洗錢》,被評為“驚天動地的合法避稅小說”;2006年出版的《永遠的旅行者》入圍第19屆山本周五郎獎;其他作品還包括《在殘酷世界里生存下來的唯一方法》《在下雨的星期天思考幸福》等。
譯者簡介
周以量
著名“知日派”文化學者,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比較文學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化(文學)、中日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主要著譯有《富士山與日本人》《導演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周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