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作緣起:斯文赫定的啟示
緣起
如今,地球上幾乎找不到哪一處未被人類征服和認知的荒莽之地,甚至連宇宙的外星球也開始留下了人類的足跡和身影。探險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然而,我們人類的好奇心卻絲毫未減,夢想依然存在。盡管現在已經不是英雄輩出的年代,但是誰都愿意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難道不是嗎?
“Because it’s there!”(山在那里!)這句比已故登山家馬洛里本人還要出名的名言,其實說的應該就是——“夢想在那里!”所以,實現自己的夢想,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英雄,同時捍衛著你與生俱來的榮譽,將令我們每一個人都為之奮斗終生。
1897年3月的某一天,32歲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九死一生地穿越了塔克拉瑪干沙漠,好不容易從藏北可可西里走出來后,沿著柴達木荒漠,經漠北來到北京。由當時俄國駐北京代理公使帕夫洛夫引薦,斯文赫定受到了高大睿智的清末老政治家李鴻章的親切接見和宴請。
正是因為他對這次會見的精彩記述,令我對斯文赫定,以及他所走過的西域探險之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令我無法遏制住內心的沖動,并暗下決心:有朝一日,我將獨走斯文赫定所走過的西域古道,穿越柴達木和整個西域南疆。
那么,李鴻章宴請斯文赫定時,他們究竟說了些什么呢?據斯文赫定后來的描述,“那是一頓多么美好的晚餐!”先是李鴻章暢談了1896年(即甲午慘敗后,李鴻章被慈禧“涼拌”在京的那段日子)他去莫斯科參加俄皇加冕儀式的旅行,后來,斯文赫定也興致勃勃地聊到了自己橫跨亞洲腹地——沙漠雪域的探險。
“大人去年既然已經到了歐洲,何不拜訪瑞典?”斯文赫定問。
“時間不允許。不過你倒是可以給我講講:瑞典是個什么樣子?人民的生活如何?”李鴻章反問道。
“瑞典是個泱泱大國,社會安和樂利。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沒有富人,也沒有窮人……”
“多么特別的國家!我得奉勸俄國沙皇趕緊攻占瑞典。”李鴻章打斷了斯文赫定,并轉頭打趣地對旁邊的帕夫洛夫說,弄得后者一臉的尷尬,不知如何圓場。李鴻章又接著對斯文赫定說:“你說你旅行過西域新疆、藏北、柴達木和漠南,為什么你非要跨越這些臣屬于我們的國土呢?”
“為了探索還不為世人所知的處女地,并將它們繪制成地圖,同時勘察其地理、地質和植物的分布。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哪些地方適合我們瑞典國王占領。”
李鴻章深諳語中的幽默,哈哈大笑起來,并豎起大拇指說:“年輕人,有勇氣、有勇氣啊!”
這是一個老政治家和一位年輕的冒險家的對話,我之所以要記錄下來,就是因為在那個晚清時代的特殊背景下,老者滄桑的睿智和年輕人的機靈與無畏,在他們短短的幾句對話中盡顯無遺,令我好像也身臨其境,難以忘懷。
這樣一來,在我后來的閱讀中,斯文赫定和李鴻章兩個人就成了主線。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自己親身去新疆的獨行之旅,遠不及我在書本地圖上的行走那樣暢快淋漓,盡管新疆的很多地方至今我都還未曾親臨其境,但我依然了如指掌,對很多的歷史事件如數家珍。
楊鐮老先生在《斯文赫定的探察活動及<亞洲腹地探險八年>》一文中,稱赫定為“中國西部的最后一位古典探險家,也是第一位現代探險家”。這一說法算是相當的準確。
“當汽車車隊駛上坎坷多阻的西行征途時,昔日的盟友——被稱為‘瀚海之舟’的駱駝就成了一個時代行將結束,另一個新時代即將開始的象征。”沙漠中的“無韻之詩”——駱駝隊的鈴聲早已成為過去,“駝鈴和馬鑾鈴被代之以喧鬧的汽笛和喇叭時,昔日的浪漫風情就所剩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