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剛剛展開,速度會越來越快。
這其中,生產方式的變化再次激活了原創作者們的活力。有一定規模的微博內容賬號與微信自媒體賬號已數十萬計。只是,狹義的“自媒體”就像博客和報道一樣,內容豐富而大多是長篇,最終也會像博客一樣,能持續穩定提供高質量內容的將為數稀少,質量不穩定會自然限制這個群體的壯大。廣義上,每個有影響力的用戶都將變成自媒體,不管是名人明星、已成規模的微博內容大號、微信公眾賬號,還是普通的用戶,都會不斷承接著由信任賦予的新的媒介權力。媒介流失的權力很大一部分會返還給每一位民眾、每一個專業人士本身。
如在媒體大篇幅討伐快餐行業使用“速生雞”事件中,就有許多普通民眾在微博中發表長微博,指出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品種的優化使得禽類的45天出欄并不是“速生”。這些普通專業人士發出的聲音在社交網絡中反而被更多采信。
民眾在社交網絡中獲得的媒介權力,不論它有多大,能夠覆蓋多少人群,都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作用,尤其是結合好友間的信任背書。這樣的案例我們所見更多:
湖南臺《我是歌手》欄目吸引了不少用戶的目光。在騰訊微博上,有一位用戶寫道,“好久沒看電視,最近聽說了《我是歌手》欄目,便上網看看。聽到黃貫中的《海闊天空》,眼淚莫名其妙地不停往下流,感動得不行!”
每次《我是歌手》播出時,微博之上的討論就會拉出一個絕對高峰。《認知盈余》對于這一現象也有過類似描述:擁有更快捷的互動媒介的年輕一代正在把他們的行為從單純對媒介的消費中轉變過來。甚至當他們觀看在線視頻的時候,這種行為看似和看電視沒什么兩樣,但他們卻有機會針對這些素材發生評論、分享、貼上標簽、評分或者排名,當然,還可以和世界上其他的觀眾一起討論。
用戶并不會滿足過去單向的信息接收,他們希望互動,希望將自己的感受發在微博或者好友群內。當這些討論擴散開時,又協助將已經流失的用戶拉回到《我是歌手》這一節目中來——而不是別的節目。電視臺、報紙、雜志,都開始變得碎片化,人們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某一節目,某一篇文章,而不是一個整體。這種碎片便于流動,便于分享,也便于接收來自社交網絡的關注度與流量。
新的充沛流動的信息,必然將帶來新的媒介形式的變化與更替,他們也將部分接管一些傳統媒體中流失的媒介權力。滿足這些需求的應用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不再將之稱為媒體或是網站,是因為不管是媒體還是網站,在今天社交網絡中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個獨立的應用或是賬號,它們都將以一個個碎片化的信息或是互動存在于信息流中。
當媒介權力開始返還給普通用戶及由他們所發出的一條條細碎的信息時,在信任背書的推力下,新的社交紅利時代已經悄悄到來。對于企業而言,新的營銷時代也同時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