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0 可怕的英式下午茶
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
——塞繆爾·約翰遜
早期的西方人飲茶時用的不是杯子,而是碟子,當茶沏好以后,客人自己將茶湯倒到碟子里,喝時還發出“嘖嘖”的聲響,表示對茶葉的贊美。更有意思的是,在這種飲茶方式之前,西方人把茶葉煮沸,濾去茶汁吃茶葉,吃了后還會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更有甚者,還在茶葉里拌黃油、鹽,抹在面包上吃,真不知是什么妙味,無法想象!
17世紀和18世紀的西方人非常迷戀中國的“茶宴”,除了茶還特別鐘情于中國的茶具,學著在家中布置專用茶室,邀請至愛親朋歡聚品飲。很多貴族商人以用名茶饗客為榮,以家有高雅茶室、高檔茶具和名茶為時髦。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馬上會打開漂亮精致的茶葉盒,取出各種茶葉,拿到每一位客人面前,任憑他們挑選自己喜好的茶葉,放進瓷制的小茶壺中沖泡,每人一壺。
文人雅士們也陸續開始對茶給予歌頌和贊美,在這個潮流正興起之時,荷蘭的戲劇《茶迷貴婦人》上演了。這出戲更加助長了歐洲人的飲茶風,并使飲茶很快進入大眾生活。因此,以茶為生的商業性茶室、茶座應運而生。與此同時,家庭中開始興起飲早茶、午茶、晚茶的風氣,而且十分講究以茶待客的禮儀,從迎客、敬茶、寒暄至辭別,都有一套嚴謹的禮節,既寓有東方人的謙恭美德,又含有西方的浪漫風情,融合了東西方的精神文明。
英國人能喝到中國的茶要感謝葡萄牙公主凱瑟琳。1662年,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姑娘出嫁時也把茶葉帶到了英國。到了19世紀初的維多利亞時期,英國公爵夫人安娜貝德芙七世則自己開創了“英式下午茶”,她也是第一位享用“英式下午茶”的人。之后許多名媛仕女趨之若鶩,紛紛籌辦其華美的茶宴——精致的桌布、考究的茶具、豐盛的點心以及氤氳的茶香。當然最重要的角色還是高檔的茶葉。
當時的人迷戀茶桌上的風景不足為奇,因為他們用的都是乾隆時期最好的瓷器。在西方茶文化的發展中有個關于茶具的小插曲:用英國茶具沏茶時,茶杯往往會因受熱而爆裂。因此,如果用的是英國瓷器,便要先往茶杯里倒些冷牛奶,然后才能用開水沖茶,由于冷牛奶的緩沖作用,茶杯不至于損壞。一些有錢人為了炫耀自己用的是高價購來的正宗中國茶具,沖茶時往往故意當著客人的面,先將滾燙的開水直接澆到茶杯里,然后才加入牛奶。自然,“先茶后奶”慢慢被看成是有錢人家喝茶的規矩講究。反之,“先奶后茶”則成為窮人喝茶的象征。對有錢人來說,“先茶后奶”這一細節是萬萬不可馬虎的。
西方人玩東西就大玩特玩,這下可不得了,高級瓷器開始大量從中國進口。后來英國人又想把花出去的銀子弄回來,就用鴉片來換,這茶喝得真是不地道!
英國人的飲茶時間很多,多到“一杯接著一杯喝”,使外來者感覺英國人三分之一的人生都消耗在飲茶之中了。而且,這耗在茶杯里的時光也能讓人養出幾分的怠惰,“日不落帝國”不復存在與英國人花費大把時間喝茶多少有些關系吧?這樣的說法并不夸張,一席豪華的下午茶從下午四點鐘耗到該用正餐的八點鐘。茶桌上消磨時光不能算是多么積極的生活方式,在英式下午茶沒有正式納入社交活動之前,飲下午茶的人們整日無所事事。荷蘭的那出叫做《茶迷貴婦人》的戲,實際就是講由于婦女們嗜茶聚會,悠閑逛游,懶治家務,為夫者常為之憤然酗酒,而致使家庭不和,社會糾紛增加。維多利亞時期,英式下午茶誕生之后,一些貴婦更是在這漫長的“閑暇”時光里堂而皇之地嘮八卦、服飾、購物、緋聞……
“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塞繆爾·約翰遜的這首詩足以道盡幾百年前從中國傳去的茶與瓷器對他們的生活方式產生的巨大影響。這算不算是另一種鴉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