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箏,將任性進行到底
學古箏為我打開了另一番天地。這是小學四年級的我登臺獨奏古箏曲的照片。
小學時,你學過什么樂器嗎?
學樂器的過程中,是苦多于樂,還是樂多于苦呢?你感到昔日的付出值得嗎?
盡管上幼兒園時,我沒什么興趣愛好,但這并沒有打擊父母培養(yǎng)我的信心。在我上小學后,不少學生家長都會讓孩子在課余學一門樂器。而當時最被廣泛選擇的樂器,便是電子琴。在我上小學一年級時,班上十幾名同學的家長紛紛給孩子報名學習電子琴。于是,不甘落后的爸爸媽媽也給我買了一架電子琴,期待我也開始學。然而,我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太喜歡電子琴。用手指觸碰琴鍵時,我找不到感覺。漸漸地,電子琴成了家里的一件普通陳設。
有一天,我打開電視,看到一位身著飄逸秀美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女子在彈奏一種神奇的樂器:它很長,有兩只琴腳,一擺放在那里就氣勢奪人。它有二十幾根的琴弦,彈奏起來,聲音洪亮清脆,曲調(diào)流暢動聽,可強可弱,可剛可柔,把人帶入種種奇妙的境界。瞬間,我驚呆了:這,才是我渴望的樂器!
于是,我告訴媽媽,我要學的不是電子琴,而是電視上那位女子彈奏的樂器——古箏。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我感到自己是個任性的孩子。
原本以為媽媽會很生氣,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媽媽只是對我說:“電子琴是媽媽給你選擇的,你不喜歡,媽媽并不怪你。但是,古箏是你自己想選擇的。如果媽媽支持你的選擇,你能堅持下來嗎?”
“能。”
媽媽相信了我的承諾,幾天后,家里便多了一架古箏,而我也開始了全新的音樂之路。
然而,音樂之路談何容易!學古箏的五年,是提升技藝的五年,更是磨煉心智的五年。學古箏磨煉的不僅是我的心智,更是全家人的心智。
初學的前幾個禮拜,新鮮感還在。那時,只要手指碰到琴弦彈出聲音,自己就很有興奮。但是,一段時間之后,便開始體會到一個“煩”字。作為初學者,我彈奏的曲子是簡單乏味的。由于技法不熟,我還總是彈出大量噪音。一連幾十分鐘浸泡在噪音中,怎能不讓人心煩!彈者煩,媽媽爸爸作為聽者,其感受更可想而知。但是,想到自己任性的選擇,我告訴自己絕不能因“煩”而止步。就這樣堅持著,一年后,我終于可以彈奏出簡單而流暢的旋律了。
隨著年級的增長,我們的課業(yè)負擔越來越重,古箏老師對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此時,我開始體會到了一個“累”字。每天放學回家后,寫完作業(yè),做完課外練習,我還要擠出一個小時來彈古箏。不少一同開始學古箏的小伙伴們,就在這個時候放棄了。起初,我也有所抱怨。但是,我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的身體并不累。所謂“累”,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心態(tài)。當我嘗試換一個角度,把“完成任務”的態(tài)度變?yōu)?ldquo;到音樂王國里暢游一番”的態(tài)度,再來練習,我發(fā)現(xiàn)這一個小時過得飛快,而且充滿樂趣。我感到,自己學古箏已經(jīng)上道了。
當我不再感到練琴很累時,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七級以上的曲目,難度驟然增加。一個“難”字,讓不少同伴對考古箏八級、九級望而卻步。當時的我左右手協(xié)調(diào)性是很差的,別人學一遍,我必須要學兩到三遍才能學會。但是,想到當年的承諾,我還是決定堅持。我漸漸發(fā)現(xiàn),只要投入進去,便會感到一種不可言說之妙。或許,對于古箏學習,我已經(jīng)登堂入室了。
考完了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協(xié)的九級,古箏的業(yè)余學習生涯也就圓滿結(jié)束了。幾年前古箏特長班上同時開始學的三十幾人,堅持到九級的,只有三人。我很慶幸自己成為了其中之一。回顧這一路,感慨萬千。可以說,在學習古箏的過程中,在會彈曲子之外,我也有了一些其他的收獲:
首先,音樂賦予了我靈感。學習了古箏以后,我常能從音樂中獲得對學習、生活的感悟。心更靜了,思路更快了,感覺也更靈敏了。
其次,學古箏的過程培養(yǎng)了我堅韌的品質(zhì)。能堅持做好一件事,便能堅持做好許多事。學習古箏的經(jīng)歷,讓我養(yǎng)成了善始善終的習慣。
再次,每一次登臺演出,都增加了我對自己的信心。第一次登臺演出,是在小學二年級。演出前,我非常緊張。這時,媽媽對我說:“別太在意臺下,只把觀眾當做‘青菜蘿卜’,認真彈你的!”“青菜蘿卜”,多么有意思的比喻!我頓時被逗笑了。緊張,在這一瞬間被化解了。在鎂光燈下,我走上了舞臺,看到黑壓壓的觀眾,我居然不緊張,反而感到很輕松,因為想到了“青菜蘿卜”。很快,我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興奮狀態(tài)……就這樣,第一次演出成功了。接著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登臺演出的經(jīng)歷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棒的人。后來我在求學路上的不斷突圍,與這種最初的信心是分不開的。
此外,學古箏還提升了我的底蘊。從小學一年級演奏《漁舟唱晚》開始,我便不斷地接觸各種古箏曲目。每一個曲名,都有它的來歷;每一首曲子,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套曲調(diào),都有它的情感。有些曲子很好理解,比如,《豐收鑼鼓》展現(xiàn)了豐收時節(jié)的歡騰氣象,《雪山春曉》表達了雪山下的藏族人民對春天到來的喜悅。《瀏陽河》、《井岡山上太陽紅》是紅色曲目,也很容易把握。有些曲子比較怪異,如《蕉窗夜雨》、《香山射鼓》、《林沖夜奔》,我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態(tài)學習的。有些曲子意境太高遠,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我只能彈奏其音,卻難以駕馭其“神”,更理解不了其內(nèi)涵。然而,八、九歲的小孩理解不了,長大成人、讀書涉世、游歷見聞之后,又怎么會理解不了呢?驀然回首,我發(fā)現(xiàn)古箏早已為我結(jié)上了一條中華文化的紐帶,讓我有了厚重的底蘊。撥動二十一根琴弦,奏出的是中國文化與歷史之音。
古典樂器演奏的曲目往往曲高和寡,其影響力,當然比不上時下的流行歌曲。如果遇不上會聽琴的“知音”,彈古箏的大部分時候是很寂寞的。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把學習這門樂器當做一種對古韻的傳承,我們會發(fā)現(xiàn),能夠走進這門樂器,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這實在是一種近乎奢侈的幸運。這一點,我的古箏老師,當年中央音樂學院的高材生、現(xiàn)在的古箏演奏家孫卓老師也曾跟我講過。學成十幾年后,靜下心來,沐浴,更衣,焚香,心無旁騖,彈奏幾首古曲,那種幸福感是旁人難以體會的。
看到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帶孩子學習樂器、舞蹈、繪畫、書法,等等,我想首先祝福所有對藝術(shù)有追求的家長和孩子們。學藝術(shù),就是追求真、善、美。當然,這種追求的基礎,是自己感興趣。藝術(shù)是不能強求的。學習藝術(shù),最忌諱的就是抱有太強的功利心。抱著很大的功利心,你就會計較、會痛苦。放下功利心,簡單地追求,執(zhí)著地堅守,快樂地投入,我相信,你的努力絕不會白費。而且,回報常會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長遠地出現(xiàn)未來的生活中。
最后,回到一開始的“任性”一說。的確,學古箏是我任性的選擇。有些時候,“任性”不是個貶義詞,它是個中性詞。它是隨心的愿望、瞬間的承諾,但更需要良久的堅持。如果我們?nèi)涡缘叵胱鲆患拢妥屛覀冇赂业匕讶涡赃M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