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我高度敬業,但不會通過瘋狂工作尋找幸福
專業編劇,2012年夏天,編劇海棠工作之余在豆瓣上連載了一部名叫《我的朋友陳白露小姐》的作品,后再網絡上瘋傳。2013年夏該作品付梓印行,創造了一個從網絡文字到暢銷書的神話。
編劇海棠一直記得海清告訴過她的一個典故:馬龍•白蘭度對尼古拉斯•凱奇說,一個演員一生可以塑造的角色猶如自己口袋里的牌,抽一張少一張,因此要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為了這句話,她對自己筆下創作的每一個角色和臺詞都認真對待,她可以為了塑造一個女毒梟的形象收集三十萬字的材料,也會因自己朋友的遭遇失聲慟哭,從而動筆塑造陳白露這樣一個讓無數網友為之落淚的角色。
2013年夏天,編劇海棠工作之余在豆瓣上連載的文章《我的朋友陳白露小姐》正式出版,引發網絡熱議。很多人都好奇,不必坐班、獨立創作的她應該擁有一份令人艷羨的自由生活,可實際上這位年輕編劇的生活卻過得平緩節制:公司雖不打卡,但海棠每天定時10點起床,中午之前回復完各種郵件,下午在家或公司開始6個小時高強度、心無旁騖地創作,晚上自由安排,深夜則雷打不動地去跑步。
在80年代末出生的海棠看來,工作是人和世界發生聯系的唯一路徑,它給人社會身份和經濟能力,兩者恰是自由的前提,但“用瘋狂的工作來尋找幸福感是一件變態的事,并且不可能長久。”海棠深知編劇并不是個很輕松的工作,業界泰斗因常年辛苦寫作落下肩周炎、腰椎病、肺病(抽煙)、胃潰瘍的情況常有,但她說自己絕對不會為了這份成就而犧牲健康。在創作陳白露的形象時,有一個階段特別累,她會這樣開解自己:這世界少了這本小說會停轉嗎?不會。讀者不讀這本小說會少什么樂趣嗎?不會。你沒有那么重要,你的工作也沒有。所以,不值得犧牲健康。
在海棠心目中,編劇絕不是自閉燥郁的形象,他們比別的行業的人更外向、更熱愛生活。七年的編劇專業課程一直在訓練她的觀察能力,這種觀察不僅限于交朋友、聽話題,也使她保持了對生活的熱情和專注,即使在寫作最封閉、燥郁的時刻,生活這一項也從來沒有缺席過。她花萬元錢去買一臺手工制作的鍵盤,享受古董打字機般的機械觸感;精心侍弄好屋里的各種鮮花,從不斷呵護自己興趣的過程中尋找幸福感。除了和業內同事聚會外,她還交了一幫金融和互聯網行業的朋友們,這些觀念開放、對技術敏感、積極為生活奮斗的“新”人也給了她很多正面影響,“筆墨之外,一定要有一份開闊和熱愛的平凡生活。如果一個編劇開始覺得‘這世界沒什么意思’,那她的職業生涯也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