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片所具有的私密性是多方面的。不僅體現在內容上,甚至還表現在觀看方式上。摯愛之人的影像很難并且也沒有必要放置在公共空間中引起陌生人的共鳴,這類影像有時需要關起門來,由當事人自己一個人獨自承擔,不可與他人分享。(文中的理查德總是躲開妻子和孩子,一個人躲在車庫里觀看逝去親人的照片。)
之后這個有關攝影的小插曲就戛然而止。當讀者們慢慢被理查德的影像故事所感動的時候,作家卻筆鋒一轉,呈現出了一個異常冷靜的結局,理查德在小說中就此再也沒有出現,他突然神秘地登場,之后神秘地突然消失。除了略帶感傷的文學措辭,這段文字對于全篇小說而言幾乎可以說是唐突的。這不禁讓人猜想,為什么作者要設置這個場景?在讀完整本書后,我才明白這段文字對全書有多么重要,從《神諭之夜》的題目就可以看出,這一幕對于全篇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段有關之摯愛親人影像的描述是作者試圖揭示小說中心思想的一個隱喻——生活中任何的細枝末節,都是一種將來潛在現實的延伸,它并沒有也不可能消失,而是會隨著時間的堆積滯留在每個人的心中,一旦有機會讓這些情緒得以復現,則可能成為一種強大的毀滅力,這種力量可以碾碎我們自身和此時此刻身處的這個現實世界。用一句更加簡答的話來概括:未來已經在每個人的體內,只是很少有人有勇氣敢于面對。
這本十幾萬字的小說用了諸多的筆墨來傳遞這一內旨,而幾張擱置在蒙塵角落中偶爾復得的照片則點睛地揭示了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