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 愛,是感受不到,還是根本不存在
我們回到最開始云博的案例。
這個男孩來到我的咨詢室時,手上纏著厚厚的繃帶。與未辰的自責不一樣,他對父親懷有滿腔的憤怒。在他的口中,父親與暴君、惡魔無異。咨詢過程中,他一直在強調,是父親逼死了姐姐。
原來,云博的父親是一位轉業軍人。他年輕時曾有機會入選部隊文工團成為一名歌唱演員,但最后未能如愿。父親轉業以后,一直沒有放棄音樂理想。他讓女兒學習小提琴,讓兒子學習鋼琴,用自己并不豐厚的工資為子女置辦了樂器。孩子的媽媽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全力支持父子三人的音樂事業,不僅家務活從不讓他們沾手,甚至外出撿垃圾賣錢貼補家用。多年來,音樂課程差不多用光了夫妻二人所有的收入,一家人始終生活窘迫。所幸孩子并沒有辜負父母的教育,弟弟進入了音樂學院附中,姐姐也在全國小提琴比賽中獲獎。父親沒有想到,女兒竟會在第一次考音樂學院失利后,突然自殺。
云博記得成績出來那一天,父親毫不掩飾內心的沮喪,把自己鎖進了里屋。他坐在客廳里,膽戰心驚地聽著父親壓抑住的哭聲。母親驚慌失措,用力拍著房門,語無倫次地安慰著父親。全家人中,只有姐姐是平靜的,她似乎并不期待任何人的安慰,甚至輕輕地哼起了歌。
顯然,姐姐在那一天,就已經決定了要結束自己的生命。
云博給我看了他偷偷保存的姐姐的遺書:
我恨媽媽,她的眼里只有我爸爸一個人。我更恨爸爸,因為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我恨音樂,可我除了音樂一無所長。想到自己的人生還要這樣重復不斷地延伸,我感到絕望。以前我總覺得,忍耐吧,總有熬出頭的那天。可是,現在我等不到那一天了。
云博的父親將音樂作為自己對幸福的全部期待。夢想受挫的他,希望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樣的父母總是對孩子說:“這一切都是為你好,都是出于對你的愛。”然而,他的兒子和女兒卻說:“我恨他。他根本就不愛我們。他只愛他自己。”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路人甲不愛你,你會因此感到絕望嗎?
答案是“不會”。人們只會為得不到自己所愛的人的愛而痛苦。
人們常說: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然而,這恰恰是一個最大的認知謬誤。愛,是一種相互之間進行良性傳遞之后獲得的感受,付出愛需要有回應,那樣才會內心溫暖;付出愛需要被接受,那樣才有尊嚴。
事實上,嬰兒年齡段的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條件相對單一的。無論父母是什么樣的人,處在人生初期的孩子都會絕對依賴他們。因為父母是他們接觸世界、認知世界,進而建設自我的唯一渠道和模本。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愛撫、認可、關懷,受到傷害時,會本能地尋求父母的保護。當父母受到傷害的時候,再弱小的孩子也會忠誠地捍衛自己的父母。嬰幼兒在生命初期需要更多的是生存需求的滿足和安全感的獲得,由于嬰兒對于自我建設和自尊的需求還沒有那么強烈,所以,只要父母提供給孩子一個溫暖、食物充分的環境,他就會緊緊的依賴于你。這是最簡單的愛的關系建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