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你會工作多少年?——我不想65歲才退休! 第二節 看看你的糟糕狀況
工作自然需要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無論你是工作10年20年還是50年。實現就業,可以給他人或者股東工作,俗稱打工;也可以全職在自己的企業里面工作,如果企業是你創立的那么就是創業,否則即為守業。
無論哪種,如果想工作的好,最終實現財務自由,也即無需繼續靠出賣勞動力來賺取生活所需報酬,都應該分析下自己所處的現實,這樣才能找到方法“對癥下藥”,使得作為主觀的自己在現有社會環境下更好的發展。
一.工資“行情”太不景氣
我們先剖析下中國當下的工資“行情”。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私有化改造的完成直到1978年,我國一直實行的幾乎是100%的公有制經濟。為了給國家積累財富,建國后一直實行的是低工資制度,也就是勞動者的勞動所得大部分上繳國家,只得到很少一部分留給自己以維持基本生存所需。
但是,從1978年改革初期到八十年代末外資開始進入中國的10年間,所有制開始有了變化,低工資制度卻仍然在延續,工人在多次企業改革轉型甚至是股東變更后仍然領取很低的工資,只能得到自己勞動所得的一小部分。那個時候開辦私營企業或者接手公有企業的個人,能夠很快致富,因為在所有制變更后,企業主個人享受著工人領取低工資后本該上交給國家的大部分所得。于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萬元戶”就不斷涌現,神州大地遍地開花。
緊接著大量外資企業來了,他開出的約等于市場價2倍的工資,則使得國內的工人趨之若鶩,直到今天仍然讓人感覺外資企業薪水高,而實際上他只付出了工人勞動所得的很小一部分,因為他的生產率更高。
發展到了九十年代初,國內進一步拓展改革開放思維,放寬外資及國內私營資本開立企業的門檻,加上這個時候出現的第一波勞動力短缺,市場上開始爭奪產業工人,此時工人工資才有了部分提高,但是工資收入在勞動所創造的財富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不高。
外資和國內私人資本一樣,都享受到了中國當初為公有制而生的低工資制度。因為歷史的公有制原因,我們在不公有的情況下為私有的公司工作并無償被奪取了本該為計劃經濟的國家做貢獻的大部分勞動所得,所以導致了中國至今還在進行著的低工資習慣。
在中國的薪水被拉平到世界水平之前,創業則是個比打工更好的選擇,這也造就了社會主義中國有著比資本主義國家都更強的“老板文化”。整個社會都提倡并崇拜老板,實際是因為做了老板后更容易賺錢,賺取低工資下的超額利潤。
當然,按照趨勢來說,再過二三十年也就是在2040年前后,國內人才市場的發展將日臻完善,低工資也行將結束,企業里面的中層干部憑著自己五天八小時的薪資還有十幾天的帶薪年假,就不會再羨慕一個有著幾十人員工的小企業老板,老板文化屆時也將在中國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