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慈城
在清初南方小鎮里
盡情玩一把穿越
慈城在寧波市驅車30分鐘處,開往慈城的一路,倒不是像尋找大都市里的著名歷史景區,而是穿越和北京四環很像的高架橋、充斥耳邊的“一平米6w+不比北京便宜”的房價討論、普通大城市市井,忽而偶遇一個人煙稀少的世外桃源。
慈城有一位鄭雷孫先生,晚年移居美國。每逢歲末,恒捧地圖而思鄉。鄭先生這一生游歷山川城鄉,但兼雄偉富庶、優美僻靜、有文武勝跡與夫寺廟道觀、拱橋牌坊、動輒百年舊宅者,唯有慈城一處。經過60多年思鄉之苦,2006年,鄭先生開始動手創作《舊時故鄉》——1939年的慈城地圖。歷時6年余,期間歷經老病之苦,終于在臨終前完成這幅長2米4,寬1米8的慈城地圖。地圖筆法生動,古城墻、道觀孔廟、外三橋內三橋、半石半水的小弄,甚至水牛打架婚喪嫁娶等小形象都微毫可見,后來人沿著地圖考證,居然每一條路、每一座宅子都是精確的,可見鄭先生對故鄉愛之深切。鄭先生記憶中的慈城古縣城如同武陵人的桃花源,觸動每個天涯思鄉人。
的確,慈城非常幸運。不同于周莊等古鎮,慈城作為縣衙,乃是一座古縣城。慈城的保護多虧寧波。古來寧波不通水路,相對封閉,締結南京條約后作為五口通商重地,得以大肆發展,反而保存了慈城的僻靜和完整性,之后的各種政治運動亦對慈城沒有太大影響,這座千年古鎮一面被歷史遺忘,一面靜悄悄地生長。
黃永松:這里有人居的尺度,人居的韻味
到達慈城,就一定要拜訪黃永松先生和他的“天工慈城”。臺灣先生黃永松1971年創辦《漢聲》雜志,旨在記錄、傳承中國傳統民俗文化。1988年來到大陸,二十多年來奔走于中國腹地、偏遠山區,一邊做田野調查,一邊搶救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福建土樓、黃河圖騰、惠山泥人......名揚海外的“中國結”一詞即是他發明的。
10年前,他正在做一本關于女紅的書,所謂女紅,即媽媽的藝術,從一針一線,到家庭的布置、維護。書發行后反響很好,引起了一些寧波朋友的注意,那是一群企業家,他們去找到黃永松,告訴他自己的反省:我們一直在做代工,為什么我們不能做中國人自己的東西?這一點打動了黃永松的心。
寧波市早有遠見,為了修復古城,90年代便成立了慈城開發公司,慢慢地維護著古城,到黃永松來到這里時,已經維護了10年。慈城一下子便吸引住黃永松,這座小城有人居的尺度、人居的韻味。他開始建設自己夢想中的“天工慈城”。“天”意味遵循大自然,“工”即人類自己的努力。我們驅車前往的,是清初江南建筑風格的馮俞宅和馮岳彩繪。黃永松因地制宜,先在這兩個古建筑中建立了“母親的藝術館”,6座老房子分別為6個主題館:藍印花布館、中國女紅館、母親剪紙館、紡織館、中國刺繡館、中國結館。每個館命名請一位代表人物為老師。建館之初,英國BBC來采訪黃永松與慈城時說:“我們很欽佩你所做的,但是很抱歉,你們注定要失敗,因為你們是文化的開路人,注定難以成功,”但是黃永松說:“你們錯了,你們忽略了中國人堅持的精神。”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停下腳步,回頭溯源自己的文化,這幾年黃永松的天工慈城熱起來了,如今很多國內外的院校組織學生來學習,品牌組織員工來學習、找靈感。連例外也來慈城開館,希望通過與慈城的交互,展示對生活、生命、生態的主張與堅持。
M.C. X 黃永松
M.C: 您說過慈城在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把人、事、物聯系在一起,怎么講?
黃永松:復興就是大家一起改善自己的情況。我比較著急,很早就看出我們國家需要文創產品,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夠為此出力。慈城的目的是從歷史文化開始,把人、事、物聯系在一起,人是老藝人和新設計師,事物則是借DIY的概念讓大家動起手來。
M.C.:我們看到包括藍印花布館、女紅館在內的“母親的藝術”展館非常有趣。
黃永松:我們有很多女員工是非常厲害的,既會打年糕,又會染衣服,縫衣服,待客人,教學生,完全回到了古代三頭六臂的偉大的女性形象,把生活照顧得很好。我覺得女性應該給自己時間靜下心來,做一些手工活,調整自己的心態,安撫整個社會的情緒。手工不僅僅是手工,而是救贖制造。
M.C.:人們來到慈城,您希望他們會帶走什么樣的體現?
黃永松:看看我們從哪里來,正站立在何方。畢竟一個不知道來處的民族,很快也將迷失方向。如今大家都在試圖扭轉乾坤,拼命地想要建立,但手工、傳統是基礎,是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