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艷仍然面臨著許多限制:民政部門往往以涉及到孩子的隱私為由,拒絕提供福利院、救助站里的孩子們的信息,但“寶貝回家”成功解救的案例證明,那里聚集著很多失蹤的孩子。為達到目的她不惜發揮女人的“無賴”,“我們也會用‘網絡暴力’,天天發帖子,動員大家用各種方式跟政府溝通,給他們發郵件,打電話,賴皮賴臉就是要解決這些孩子的問題,最后——都解決了。”她笑起來。這時候,她是驕傲的,開朗的,也有低落:曾經凌晨兩點收到一個失蹤兒童父親的電話,對方嚎啕大哭。“找不到孩子讓他絕望,又不能在父母與妻子面前表現,如果我不接他的電話,他很可能會從樓上跳下去。”
“寶貝回家”已經成為最大的尋子網站,張寶艷的許多建議,譬如建立全國聯網DNA庫,被公安部采納。他們可以與各地公安廳打拐負責人直接聯系,最快的案例從被拐到找到僅用了三個小時。
尋子的技術在發展,父母與孩子抱頭痛哭的畫面讓人印象深刻,但家庭如何在漫長的相處中化解長期分離帶來的陌生?“很大一部分被收養的孩子找到以后也不認親生父母。”張寶艷說,“這些孩子善良得有點糊涂,覺得自己認了親生父母,就對不起養父母。我問他們,有沒有想過養父母明知你是被拐賣還要把你留下,讓你為他們傳統接代,難道不是一種自私?但好多孩子講不通。還有一種普遍的情況:親生父母為了找孩子債臺高筑,養父母家境大多比較殷實,當這個孩子從衣食無憂的養父母家回到原生家庭,看到家徒四壁,接受親生父母又添一重麻煩。”
張寶艷意識到了很多被解救孩子面臨的心理問題,卻無力應對心理干預的長期要求和專業能力。“網站現在一共四個全職工作人員,每天守在電腦前忙個不停,都得了頸椎病……可對這些失去了家的歸屬感的孩子,我們做得還太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