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電梯里看見一個男孩哭,媽媽很兇地訓斥他:“行了,別哭了,沒完沒了了你!”孩子一邊抽搭著,一邊咕噥著辯解,好像還有很多委屈,但顯然屈服于媽媽的強勢,不敢出聲了。
我們做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活潑、好學、懂事、乖順。當孩子情緒低落、大哭大鬧、發脾氣、不上學時,我們常常感到無計可施,自己的情緒也變得惡劣,只能拿出做父母的權威,采取“高壓政策”,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
和成人不一樣,孩子的感情隱藏不住,無論快樂,還是難過,都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但是很多媽媽不太給孩子機會宣泄自己的真實感情。孩子快樂了,會說:“瘋什么?安靜點。”孩子難過了,又說:“哭,哭,有什么好哭的。”懾于威力,孩子表面上聽話了,但情緒卻被壓抑了,甚至在心里埋下逆反的種子。
不承認自己會怯懦會孤獨會緊張
記得我們小時候,感到害怕或者擔心時,大人一般都會說:“沒事,勇敢些,看我們家寶寶是一個勇敢的孩子。”幼小的生命就在媽媽的鼓勵之下,克服著內心的緊張、恐懼,做著被大人們夸贊的“勇敢小孩”。
多少年來,我們就是受著這樣的教育,不承認自己會怯懦會孤獨會緊張,還有更為復雜的、甚至無法言表的感情。
在一次心理成長課上,老師問到一個問題:“假如人生能夠倒轉,在你小時候感到害怕、擔心或緊張時,你希望周圍的大人怎么對待?”大多數人想了想,很堅定地說:“我很希望父母在那時把我抱起來,輕輕拍著我的背,說‘不要怕,爸爸媽媽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