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經典電影的時候,《羅馬假日》常常是我們想起的第一個名字。2013年8月27日,是《羅馬假日》美國上映的第60周年,這部由格利高里·派克和奧黛麗·赫本聯袂主演的愛情喜劇,在全球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沉淀,早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銀幕經典。
這種感覺一如初戀,骨子里的清新可愛,是這部電影跨越60年仍被人深深喜愛的原因。它是無數觀眾印象里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之一,讓幾代人為之傾倒,即使不考慮超越階級的童話色彩,它本身也是能撫慰人心的溫馨愜意的故事。
當電影成為經典,昔日的每個細節都變得饒有趣味,而圍繞《羅馬假日》的臺前幕后,它帶給人們的感動,甚至完全不亞于電影本身。于是,在公映60年之后,再搜尋出當年的吉光片羽之時,我們對《羅馬假日》的感情,無疑又深了一層。
這部電影里有最好的威廉·惠勒,最好的達爾頓·特朗勃,最好的格利高里·派克以及最好的奧黛麗·赫本,他們聯手在那個黑白影像即將消失的1953年,留下了最后的經典。
【籌備】故事:無署名的編劇
《羅馬假日》中這段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最早由美國著名劇作家、小說家達爾頓·特朗勃創作。但是因為他當時被列入了“非美活動委員會”(HUAC)的黑名單(這個組織以驅逐左派電影人而著稱),而無法在演職員表上署名,最終署名的是聯合編寫劇本的伊恩·麥克蘭·亨特。
也正因如此,達爾頓·特朗勃在創作《羅馬假日》劇本時,實際上是被導演“非法雇傭”的——直到影片獲得奧斯卡獎后,獎金還是通過秘密手段才匯到了特朗勃的賬戶上。
達爾頓·特朗勃擁有傳奇般的一生,在麥卡錫主義最猖獗之際,他和《羅馬假日》導演威廉·惠勒都曾因拒絕指證同行而遭到當局迫害,被稱為當時著名的“十君子”之一。
【籌備】外景:奔赴羅馬
派拉蒙公司最初決定在好萊塢攝影棚中拍攝,但導演威廉·惠勒執意要實地取景,最終制片方妥協,但前提是成本不能超過100萬美元。這意味著影片只能用黑白底片拍攝,而且必須啟用一個薪酬較低的女演員。具有諷刺性的是,威廉·惠勒希望去羅馬拍攝的一個原因是想用彩色膠片展示羅馬的美麗風光,卻意外成就了黑白經典——但也正是因為拍成黑白片,演員們才不會在風景如畫的羅馬城相形見絀。
上世紀末,有人曾建議要把《羅馬假日》和《亂世佳人》一樣彩化,遭到多數人的反對,于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部電影仍是黑白背景。
同時,這也是歷史上第一部全部在意大利拍攝的美國電影——近60年后,大導演伍迪·艾倫再次帶美國劇組前往意大利,拍攝了《愛在羅馬》。
【籌備】導演:從弗蘭克·卡普拉到威廉·惠勒
這部電影的企劃最早由弗蘭克·卡普拉在1949年提出,當時他心中理想的男女主角是加里·格蘭特和伊麗莎白·泰勒,而目標就是拿奧斯卡獎。然而隨后他的制作公司遭遇財政危機,而不得不投靠派拉蒙,加上他與對受黑名單牽連的達爾頓·特朗勃合作表示擔憂,遂撤出了這部電影的計劃。
當時剛拍完兩部嚴肅劇情片《女繼承人》和《偵探的故事》的威廉·惠勒表示:愿意嘗試浪漫喜劇,而派拉蒙公司正有一筆資產被凍結在意大利,就這樣,機緣巧合地,他們來到羅馬拍電影。
【籌備】男主角:格利高里·派克
實際上,達爾頓·特朗勃是以加里·格蘭特的形象寫了“喬”這個人物,但加里·格蘭特拒絕了這部電影,理由是自己年齡太大了。不過,2003年《羅馬假日》重制版DVD中,收錄了威廉·惠勒女兒的訪談,她提到:加里·格蘭特辭演的原因是他不滿這部電影的核心是女主角,而自己只是陪襯。
這番陰差陽錯正好成就了格利高里·派克,后來派克打趣說:“我真理解不了為啥他要拒絕這么棒的劇本,反正我看到之后立刻就跳上去了”。
接到《羅馬假日》劇本時,派克正渴望出演一部喜劇(他從來沒嘗試過喜劇),對浪漫愛情片興趣不大,因為“每一個劇本的男主角都打著加里·格蘭特的標簽。”和加里·格蘭特一樣,派克最早也不滿足于在電影里扮演一個配角,直到他意識到這部電影可以提升他的形象。
【籌備】女主角:奧黛麗·赫本
另一方面,片方最希望簡·西蒙斯來擔任女主角,伊麗莎白·泰勒也是備選,不過兩人很快就回絕了邀請,最終,導演決定仿效《亂世佳人》,用公開招聘的方式選拔女主角。
奧黛麗·赫本最開始對試鏡沒興趣,因為她剛剛敲定了《金粉世界》的女主角,并準備拍完這部電影就結婚生子,而赫本的經紀人把她推薦給了威廉·惠勒。接到試鏡電話后,赫本只是抱著敷衍的心情前來,卻沒想到這無心插柳反而成就了影史上最傳奇的一次試鏡。
試鏡選用的一場戲是:公主穿著睡衣在大床上做仰臥起坐。毫無壓力的赫本很放松地拉伸身體,完成了規定的動作。卸妝之后,赫本換好衣服繼續和導演聊天,攝影機卻在繼續工作——導演要看演員在最自然狀態下的表現,而后她便獲得了這個角色。(另一種說法是,導演喊停后,攝影機繼續跟進,正是后邊幾分鐘的表演打動了導演)。
在那次非凡的試鏡之后,導演威廉·惠勒說:“她身上有我所需要的一切:迷人,天真,以及天分,她同樣非常有趣,見到她的人就像被施了魔法,就是這個女孩!”
【籌備】配角:導演女兒齊上陣
影片中有一個段落:格利高里·派克見到一群小學生,并嘗試向她們借相機未果,于是他想伸手把女孩脖子上的相機拿下來。這場戲里威廉·惠勒的兩個女兒都參加了演出——脖子上掛相機的是姐姐,后面喊“蔚波老師”的則是妹妹。其他客串的孩子每人都能拿到30美元的報酬,但惠勒姐妹只拿到每人1000里拉,約合1.5美元。
另外,扮演派克朋友的演員是埃迪·艾伯特,進入影壇前他是馬戲團的空中飛人演員,《羅馬假日》讓他得到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拍攝】躁動的羅馬
《羅馬假日》在意大利羅馬實景拍攝,清場、封路、車輛改道都要向有關人員行賄,因為是同步錄音,應對持續不斷的噪音也是劇組面臨的大問題。
拍攝時,導演要求演員們作出清涼舒適的樣子,但事實上那是羅馬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溫度高達華氏90℃,演員臉上的油彩都會熱到融化,只好離開鏡頭洗過再來。禍不單行,這一年意大利的政治形勢很緊張,共產黨人和法西斯分子在街道打仗,劇組在選定的一個大橋外景下發現了五名攜帶炸藥的恐怖分子,他們很多時候都打亂劇組的拍攝日程。
然而大使館舞會那場戲,是真正的意大利貴族出席,他們都有捐贈資產給慈善機構。
【拍攝】拍片見真情
那一邊,電影拍攝的進展異常緩慢,缺乏經驗的赫本遇到了很大的挑戰,有時一個鏡頭要拍60 遍。在這個過程中,導演和派克都用各種辦法幫助赫本減壓,包括和她聊天、打牌,有時也會不得已而使用激將法。在拍攝“公主對喬說告別”這段場景時,赫本在表演的過程中,怎么也無法流下眼淚。最后導演威廉·惠勒終于被惹惱,抱怨她“浪費了這么多膠片”,赫本的眼淚立即掉了下來,這段場景也因此而順利完成了拍攝。
【拍攝】真理之口
“真理之口”那場戲,是格利高里·派克的即興發揮。多年后派克回憶說,自己有個朋友(雷德·斯科通)喜歡把手放在衣袖里,激發了他的靈感。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導演,導演覺得很棒,但前提是不要告訴赫本。于是在現場,赫本所有的反應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來的,純粹的第一反應,一遍通過,完美無缺。
“真理之口”的橋段后來在很多電影中出現過,比如2006年電影《同居三人行》,小羅伯特·唐尼主演的《我心屬于你》以及2007年電影《國家寶藏2》。甚至還出現在Venus Balu執導的印度賣座電影《May Madham》,日本動畫《強襲魔女》第二季等片中,2011年韓國電影《我的公主》中宋承憲和金泰熙一起觀看《羅馬假日》,電視里出現的一幕即是“真理之口”。
【拍攝】派克的戀情
很多人盼望著派克與赫本之間能夠擦出一段情,但事實上,當年格利高里·派克前往意大利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正在經歷分居,他即將和他的第一任妻子離婚。
就在拍攝期間,他與一位名叫維羅尼科·帕薩尼的法國女子相愛。離婚之后,他就和帕薩尼結婚了,他們白頭偕老直到派克離開人世。
【上映】力推赫本
《羅馬假日》上映前,片方一直準備的是以格利高里·派克為賣點,“介紹奧黛麗·赫本”這幾個字只放在海報上一個小小的角落里。派克看到后覺得很荒唐,他認為赫本一定會拿到奧斯卡獎,于是建議導演威廉·惠勒把赫本的名字移到自己前面,“不是我在慷慨,而是任何看過赫本表演的人還要把她當作小人物那就太愚蠢了。”
當時,派克已經是位大明星,赫本則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年輕新星,拍攝期間,總有些小報記者把兩人用浪漫故事扯到一起,這讓赫本十分惱火。但派克卻能夠體察她的感情和她對他的敬畏,拿下這部片子在派克而言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他卻用體貼與愛護來幫助赫本,因為他認為是赫本讓這部片子更有價值。
【上映】赫本風靡全球
1953年8月20日,《羅馬假日》在倫敦首映,緊接著參加當年威尼斯電影節,這部電影在全世界都獲得巨大成功。北美票房500萬,海外票房更是高達1200萬。
奧黛麗·赫本一夜之間成為眾人皆知的偶像。她氣質優雅高貴,外貌優美脫俗,體態輕盈苗條,一頭黑色短發,顛覆了那個金發美女受歡迎時代的審美觀。她特立獨行的扁平身材、短發、平底鞋、剪裁合體的簡潔褲裝、襯衣等等,將女性從簡·羅素式的蓬松卷發、緊身毛衣、緊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也將女性從對豐滿胸部的追求及對身體近乎偏執的自虐中解放了出來——“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勝的人”。
而“赫本頭”也在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最流行的發式。大量報紙都在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員。
據說英格麗·褒曼在意大利觀看《羅馬假日》時,竟發出一聲驚叫,她的丈夫羅西里尼問她:“你為什么叫?”褒曼說:“我被奧黛麗·赫本深深感動了!”
【上映】真人版《羅馬假日》
《羅馬假日》的熱賣,和當時的熱點新聞有著密切的關系。英國公主瑪格麗特(伊麗莎白二世的妹妹)戀上了離過婚的平民彼得·湯森,并決心嫁給他。但在皇室成員的強硬逼迫下,她最終和湯森斷絕了關系。在發行商為《羅馬假日》做推廣時,這個劇情相同的真人秀為電影做了最好的宣傳。
【上映】赫本的情變
影片完成后,派拉蒙公司把電影中奧黛麗·赫本穿過的所有戲服都送給了赫本,包括帽子、鞋子、手包和珠寶,本意是作為她的結婚禮物。但不久之后,她就結束了和詹姆斯·漢森的婚約。之后,赫本嫁給了她的第一任丈夫,著名的導演、演員兼作家梅爾·費勒,兩人的結緣還是由派克來做的“媒人”。
【上映】羅馬假日摩托車
派克和赫本在電影里騎的那輛摩托車名為VESPA,譯作偉士牌(也叫黃蜂牌),讓全世界影迷為之傾倒,被譽為“羅馬假日摩托車”。電影上映后,這款摩托車遭到瘋狂搶購,從日產幾十輛飆升到日產五百輛。年輕人都把它當做時髦的象征,除了《羅馬假日》,這個型號的摩托車也在弗朗巧利尼的《夏日故事》、卡梅里尼的《初戀》等電影中出現過。
【獲獎】最佳女主角
《羅馬假日》在當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一舉拿到了10項提名,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提名,不過若說最吸引眼球的,還是最佳女主角。當晚,赫本在完成舞臺劇《美人魚》謝幕后,匆匆趕往頒獎現場,在出租車上換掉戲服,在警察護送下一路小跑,來到世紀劇院。頒獎時,由于興奮過度,赫本上臺跑錯了方向,致辭也有些語無倫次,但她沒忘記說一句話:“這是派克送給我的禮物。”
關于這座獎杯還有個小插曲:記者招待會前,赫本興奮過度弄丟了獎杯,最后幸運地在洗手間里找到。十年后,赫本在外拍戲,小偷潛進她的家中,又偷走了這座獎杯。
那一年,作為新人的赫本登上了美國《時代》雜志的封面,她橫掃奧斯卡獎、金球獎以及紐約影評人協會獎的“影后”,還以舞臺劇《金粉世界》獲得了戲劇界的最高獎項——托尼獎,成為歷史上“四大滿貫”女演員的第五位。當年僅僅24歲的赫本,隨后和派拉蒙公司簽下七部電影的合約,與此同時她也仍未放棄舞臺劇的演出。
【獲獎】最佳編劇
那年,奧斯卡金像獎將“最佳編劇”授予伊恩·麥克蘭·亨特,但實際上這個獎應該是屬于達爾頓·特朗勃的。《羅馬假日》上映后數年,特朗勃的兒子克里斯托弗·特朗勃一直致力于恢復父親的署名權,為此頻繁地給美國編劇協會寫信。但直到1997年,奧斯卡才重新把最佳編劇授予達爾頓·特朗勃,此時他已經去世17年了。
因為伊恩·麥克蘭·亨特的兒子蒂姆拒絕出讓父親的獎杯,奧斯卡組委會另外頒發了一座小金人,由特朗勃的妻子代為領獎。
2002年發行的DVD也對演職員表做出更正,最終為:Story by Dalton Trumbo .Screenplay by Dalton Trumbo and Ian McLellan Hunter and John Dighton——總算承認了達爾頓·特朗勃對這部電影的劇本有著最大的貢獻。
【獲獎】最佳服裝設計
看過影片的人都對赫本在戲中的衣服印象深刻,實際上給電影《羅馬假日》做服裝設計的是位“大家”,伊迪斯·海德。她一生之中獲得過34次奧斯卡提名,并擁有8座“最佳服飾獎”小金人,共設計過近一千部電影服裝,是位極其杰出的女性。電影中赫本的各種服裝都出自于她的手筆。如果沒有她的參與,今天我們也許就看不到那個光彩照人、華貴典雅的公主了。
【后續】派克和赫本:一生的友誼
派克和赫本借《羅馬假日》相識后,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赫本的第一次婚禮上,派克送給她的結婚禮物是一枚蝴蝶胸針。這枚胸針赫本非常喜歡,一直珍藏在她的身邊直到去世。赫本去世時,77歲的派克參加了赫本的葬禮,他低下頭,在赫本的棺木上輕輕印下一吻,深情地說道:“你是我一生中最愛的女人。”在場的人無不唏噓落淚。
2003年4月24日,著名的蘇富比拍賣行舉行了赫本生前衣物、首飾慈善義賣活動。那天,派克親自前去買回了那枚陪伴赫本40年的蝴蝶胸針。一個多月之后,派克去世,此時正好是《羅馬假日》公映的第50周年。
【后續】派克、赫本與奧斯卡
1989年,派克與赫本攜手出席第61屆奧斯卡頒獎禮,一同頒發最佳影片獎,大會特意在他們出場前播放了《羅馬假日》中“真理之口”的片段,隨后兩人在全場觀眾的掌聲中起身——掌聲持續將近兩分鐘,是當年奧斯卡最令人感動的一幕。
1993年1月12日,奧斯卡獎評委投票奧黛麗·赫本為當年瓊·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的獲獎者,并邀請格利高里·派克為她頒獎,然而1月20日,赫本不幸病重去世。派克將這個獎親手交到了赫本的兒子肖恩手上,兩人激動地擁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