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人生當然有過去才有今生,有了今生也有來世。如果獲得了今生,光是把希望寄托在未來,那就太遙遠了,也不切實際,所以真正的發奮是活在當下,把當下的問題解決。現在的問題不解決,將來怎么解決呢?因此我們倡導人間佛教,也是佛陀的佛法,就是不偏重于神靈的、死后的世界,而是側重于在現實的人生中去做事情的境界。
縱觀中國佛教的發展歷程,先后經歷了東漢的依附、魏晉南北朝的發展、隋唐的鼎盛和宋元以后的衰微這四大時期。而近代以來,鑒于佛教衰落的趨勢,一批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佛教改革,為中國佛教的復興做出了努力,其中“人間佛教”的提倡,開創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時代,而它的最早提出者,便是著名的太虛大師。
王 魯 湘:看到星云大師我就想起近一百年以來最著名的大師之一太虛大師,我覺得您在種種方面都可以說是太虛大師的繼承人。太虛大師最早主張佛教改革,而且還提出佛教應該是一種人間的佛教、人生的佛教。
星云大師:太虛大師是我最景仰的人。他提倡人間佛教,主張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適合現代佛教的需要。
王 魯 湘:太虛大師一生為這三大革命奔走呼號,而且在他生活的時代,中國非常困頓、苦惡,因此太虛大師認為佛教本身有一定責任,因為它沒有承擔起關注現實人生、拯救世逆的使命,所以太虛大師希望佛教界通過改革來承擔起這種使命,使佛教重新回到人間,可惜畢生沒有成功。您對太虛大師的這種作為有什么評價呢?
星云大師:太虛大師的思想對于他生活的時代而言很新,加上他只有一些理論,沒有寺廟這樣的基礎,所以難以成功。而且他在當時就已經引起了佛教界的反對。
王 魯 湘:好像元音法師等老一輩僧人就和太虛法師的意見不同。
星云大師:是的,我也是一樣,舊有的佛教也反對我。不過我的性格不是跟人對立的,我喜歡跟人相處,喜歡用慈悲。慈悲沒有敵人,用慈悲容易感化人,用慈悲最后必定能勝利。我有四句話: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所以寧可沒有才干、沒有學問,但是不能沒有慈悲,慈悲心才是真正的美德。慈悲是沒有敵人的,我們要給人歡喜、信心、希望、方便,這就是“四給”。
王 魯 湘: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包括對佛教進行改造的勇氣,最后由您在臺灣幫他實現了。
星云大師:這也是我在成長嘛,一方面我也需要往前走啊,另一方面也感到這個時代的腳步不停,我必須要為佛教增添血液,重整佛教的生命,面對世界。不論是小乘的、南傳的、大乘的、藏傳的、中原的佛教,人間佛教就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時代到現代的佛教,融合起來,統攝起來。我們提倡人間佛教,實踐布施、利行、同事、愛語,這才是今天人間及社會所需要的佛教。
明朝以后,曾經盛極一時的佛教在統治者的打壓排擠下退隱山林,加之諸多寺院僧侶腐朽成風,到民國時期,佛教已成了“西學東漸”思潮里“封建、落后、迷信”的“集大成者”。又歷經軍閥混戰、日本侵華、國共內戰,處于末路關頭的中國佛教亟待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就在此時,剛滿弱冠之年的星云就提出“不要想佛教能給我什么,要想我能為佛教做什么!”1949年,時任南京華藏寺監院的星云,帶領僧侶救護隊由南京出發,準備到上海登船,奔赴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