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不再用世俗對“成功”的定義來要求自己,會發現反而更容易接近夢想。有這樣一群女人,她們用不懈的努力打造更好的自己。現在,她們在書中用記錄自己或記錄這個時代的方式,給人以新的啟迪。
《觸:臺灣娘子上涼山》
張平宜,原臺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十年前,她帶著記者的好奇,與身為母親的心情,勇闖涼山彝族自治區越西縣大營盤高橋村,自此人生發生天旋地轉的改變。她如何在文化落差、環境迥異的夾縫中關注社會底層的麻風病人子女?如何助建第一所公辦民助的鄉村小學?又如何帶領一群被麻風烙印的小孩走上回歸社會的希望道路?這十余年來,她從臺灣到涼山,萬里迢遙,來回穿梭不下百次,用生命譜寫的故事,坎坷艱辛,令人動容。在她勇敢的堅持下,有一顆臺灣女人最悲天憫人的心。
推薦理由:
哪怕你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一定聽說過她的故事。張平宜用十年的時間,奔走于大涼山,為麻風村的孩子們爭取權益,這種大愛無邊的善舉,令觀者無不為之動容。她曾說:“有人問我,如果時間倒流,你會選擇這樣的人生嗎?我希望自己有先知般聰明,因為這是一份獨特的工作,無法跟別人競爭,也無從比較,我因為這份工作傾聽自己進而發現自己,我不是白日做夢而是出自內心的覺醒,它讓我心甘情愿放棄計劃好的人生,但也只有我放棄后,才知道在某處等待我的是更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