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目錄
第一章 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么?”他開了口。“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
第二章 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九年之后,人們還會說“這是進非典病房的記者”,我常覺羞慚。我看到了一些東西,但只不過隱約地感到怪異,僅此而已,僅此而已。
第三章 雙城的創傷
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調查到最后,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四章 是對峙,不是對抗
能不能采訪準確,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樂趣這么簡單,這事關人的性命,我要是問得不準確,不配坐在這椅子上。
第五章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聚會上,朋友說,你現在做的這些題目太邊緣了,大多數人根本不會碰到這些問題。作家野夫說:“那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是大多數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免于受辱了。”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后,在這里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
第七章 山西,山西
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沒見過小溪青山之類,基本上處處灰頭土臉,但凡有一點詩意,全從天上來。
第八章 我只是討厭屈服
今天你的權利受到損害,你不說話,明天你就會失去更多的權利。
第九章 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二○○六年二月底,我接到通知,迷迷糊糊去別的部門開會。被驚著了,因為在“新聞聯播”里要開一個有我名字的專欄,叫“柴靜兩會觀察”。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
準確是記者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探尋真相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認識而已
虐貓那期節目播出后,我收到王的短信,她要的并不是同情,節目也沒給她同情。她只要求得到公正,這個公正就是以她的本來面目去呈現她。
第十二章 新舊之間沒有怨訟 唯有真與偽是大敵
我腦袋里舊思維習慣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么形成。錢鋼老師說,你可以看一看歷史,“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第十三章 事實就是如此
華南虎照片的真假之爭,不僅事關技術,更是對事件各方科學精神的檢驗,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間。
第十四章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去年地震的裂縫里青草簌簌地拱動,濕黑的山坡上一層一層墨綠的杉樹林,梨花淺白,空氣里都是水滴和鳥叫。很多坍塌滑坡的山體,現在已經慢慢重新覆蓋上了草木,就在這片山巒之間,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莊和家庭。
第十五章 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全世界媒體都在這兒,金牌運動員有無數人采訪,我說:“那咱們就采訪不顯眼的吧,失敗者也成,只要打動咱倆的就算。”
第十六章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新聞調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題材,各種口音,各個地方,各種沖突。節目組每天一麻袋信里,一半是關于征地的。
第十七章 無能的力量
從世俗的意義上說,盧安克做的事情沒用,沒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廣,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種令人內心惶然震顫的力量。
第十八章 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把一個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點,才能了解和理解,只有不把這個人孤立和開除出去,才能看清這個事件對時代生活的意義。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第十九章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第二十章 陳虻不死
談起陳虻時,有人說智慧,有人說尖銳,白巖松說“那是個非常寂寞的人”。 他的寂寞不是孤單,是沒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