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對于1949年以后的歷史回憶,你覺得怎樣才可治療呢?
龍:可能有更多被隱藏了的故事要被說出來。就以香港為例,我作為一個外來者,這幾年在香港,就覺得香港的歷史精彩得不得了。但人人都在忙碌,在往前走,然后這些非常精彩的歷史回憶就被放在很多鎖著的抽屜里。打開那些抽屜,跟社會的人共同分享,能夠讓一個社會有比較深厚的文化認同。臺灣有比較多人在做這種事情,大陸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可惜有很多東西沒有出版,所以它是被關著的。香港其實沒有這種情況,它只需要年輕人有種自覺。我倒覺得年輕人該趕快去采訪你祖父母啊,因為經歷過1949年這個大歷史的一代,很快就走光了。
鄺:你個人認為,文化可以克服那個政治的分歧嗎?
龍:文化不能夠解決所有問題,而且很多事情是立即的,譬如說刀要來切你,要馬上傷害你。所以在那個歷史的傷害之中,文化一點用處也沒有。可是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來看,文化的細水長流一定有其用處。你現在有刀馬上要砍下來,可能是因為你在一百年前,或是五十年前沒有在文化里頭那個細水長流的部分下過工夫。所以我們在文化上,現在讓它細水長流地做基礎,在五十年或一百年之后,你會看到它的效果。
嚴劍豪
作者簡介
嚴劍豪曾是香港新聞工作者,現已離開新聞界。他畢業于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最初加入亞洲電視新聞及公共事務部,擔任《亞洲早晨》等節目的制作人員。其后轉投無線電視,主持《香港早晨》。2007年轉回亞視,擔任《亞洲早晨》、《六點鐘新聞》、《夜間新聞》等節目的主播及記者。現時在會計師樓公關及市場部工作。
2010年7月,嚴劍豪從報章上得知大浪西灣自然景觀遭到破壞,常到大浪西灣的他于是發起Facebook群組“強烈譴責魯連城破壞大浪西灣自然景觀生態,要求立即停止有關建筑工程”,希望阻止大浪西灣被繼續蹂躪。起初他只是想跟幾個好友分享泄憤,沒料到引起大眾注意,群組人數不斷增加,發展下去超過八萬三千人。最終透過Facebook群組及現實上組織的行動,二十一日后政府被逼響應洶涌民情,透過城規會公布該區暫時劃為“非指定用途”地帶,為期三年,要先向城規會申請才可發展,成功暫時阻止事件,也為使用Facebook推動公民社會運動留下一個示范。
網上潮聲
鄺:民間保育大浪西灣這本書為什么會叫《七俠四義》呢?
嚴:講到《七俠四義》的出處,就是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有份主演的同名電影。電影大概是講述一群武士去幫助受欺壓的農民擊退山賊,成功保衛家園。最后那群武士總結說,取得勝利的不是他們,而是一眾農民。所以我們定書名時就覺得這相當符合大浪西灣事件的環境,我們做了點事限制大浪西灣被發展商胡亂發展,最后得勝的是廣大的市民,因此就取了此名。
鄺:你是七俠的其中一俠嗎?
嚴:有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