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育方式
也是代代相傳的嗎
答案可能是
長大后
我并沒有成為你
作家三毛小學時,在作文課上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個拾破爛的,收獲是老師當場擲來的黑板擦和原地咆哮。這發生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那出生于八九十年代的人呢?
作家三毛
如果當年那一黑板擦
清除了三毛所謂“荒誕不羈”的理想
也就再無“流浪出”的《撒哈拉的故事》
“你不能那樣做,你應該這樣。”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不不不,你應該換一個更好的理想。”
這種話語充斥了很多人的青少年時期。他們被反復直白的灌輸思想,認為普天之下非黑即白非對即錯,認為自己孱弱的理想說出來會遭到嘲笑。他們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父母似乎永遠不會犯錯,社會需要父母做孩子的一面鏡子,學校需要孩子熟練賽過機器人式的背誦八榮八恥和各種條例,需要孩子循規蹈矩,可以不那么整齊劃一的圓潤,但不可以有棱角。家長學校和社會,已經默認給了孩子一條延展至一二十年后的“維穩”道路。
孩子們似乎看到了未來
但反問“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就會喪失獨立思考而依然處于彷徨少年時
之后——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長大了,他們發現,小時候那套耳熟能詳的“德智體美勞”教育方針還保留原來的外殼表象。可是,這一代的父母,不一定會像當年自己的父母那樣填充其中的內涵。
“德”不再是泛泛而談要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直接給出指令去執行,而是落實到用實際行動讓孩子產生“仁義禮”的領悟,養成一顆Good Heart。
“智”從授予孩子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由考試判定結果并要求孩子變得優秀,轉化為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共同打造Good Mind;教導孩子提升技能增強體質的“體”變成與孩子互動,一起練成Good Body;培養孩子審美觀與鑒賞能力的“美”,和教授孩子勞動觀念與技能的“勞”,進化成共同探索新事物學到新知識的Good Taste和Good Skill。它們都由“授人以魚”,變成了“授人以漁”,是陪伴著共同進步,而非耳提面命和示范功課。
新五好家庭李小鵬一家,來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父母化身為孩子的同班同學,一同開啟各種課程,詮釋當代教育中的德智體美勞,在歡笑聲中樂有所獲。
國潮不只是一種表現,還是一次推動。天貓國潮行動,貫通了經典文化和現代語言,為當代家庭教育助力,所以父母的教育方式,會變成#同你長大,再歷青春#,用帶有八十年代特征的國潮產品讓孩子感受家長的童年,在互動中理解,在回顧青春記憶的同時,又喚其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