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香奈兒文化基金共同宣布,“新文化制作人”項目第二季“活性建筑”于2023年7月15日至2023年10月8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該項目由雙方于2021年共同發起,旨在為具有文化視野的探索者、創作者、實踐者、堅守者,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和表達舞臺,推動開創性思維,為創意的蓬勃發展創造條件。繼去年廣受好評的“手藝再興”之后,項目第二季以“活性建筑”為題,直面城市環境的復雜多變與材料科技的迭代更新,向“建筑”的種種想象與定知發起挑戰,以激發中國當代建筑領域的嶄新理念和煥新實踐。
本季獲選方案是由建筑師陳東華策劃的《影之道》。該方案將建筑的“活性”聚焦到中國南方一種半自然、半人工、半室內的集體空間狀態“陰影”,識別并呈現了一類獨特的“陰影”場所與建筑:“陰影”占了首層建筑面積的很高比例并占領了項目的核心位置;地面底部與建筑內部轉化成為了全天候的外部共享空間;這些“陰影”造價有限,接近日常,帶有一種臨時性或未完成性,卻總是充滿著煙火氣。影動構成的不穩定性與模糊性撬動了建筑的邊界,這種“陰影”正是空間的活性所在。
《影之道》的展覽現場巧妙引入了南方陰影下的日常場景,如同市集一般。傘狀結構由具有彈性的細圓管支撐,通過拉索吊起一個圓環和傘屋面,支柱底部可靈活轉動,但圓環和拉索始終保持一直動態的水平平衡。因此,傘結構的頂部和底部都是“活性”的連接關系。六個大小不一的傘形構筑物錯落其間,傘與傘蓋下的陰影隨空氣流轉而微微晃動,竹椅邀請人們進入其中短暫停留或體驗別樣的觀看視角。步入精心營造的遮蔽空間內體驗影像則仿佛親臨十個建筑現場。在這個意義上,“陰影”亦是關于日常使用和身體感受的回歸。這種輕微搖曳的傘結構,既是南方日常打傘的縮影,也是一種建筑“活性”的反映。
《影之道》將散落在南方“城 - 鎮 -鄉”三種不同日常環境狀態里的十片地表陰影匯集于展覽現場。當人們步入位于深圳福田中心區的增量美術館時,這間街邊美術展亭投下的簡潔而有層次的陰影,仿佛喧囂城市中的“都市露營地”。采用經典的十字布局的頤園養老社區接待中心,為適應本地氣候而采用架空灰空間并開放地面,消除了建筑的封閉感,現代性、日常性、氣候性在這里相互碰撞而又自由流動。在龍華觀湖公園里,蜿蜒流暢的“S云廊”于一片綠意中以“家具單元 + 蓋頂 + 立柱”的活性空間組合,構建出當代復合型社交場所。連州攝影博物館以傳統“連州大屋”為核心,該建筑首層宛若一個同一屋檐下的社區 “客廳”,將博物館內部轉化成城市的外部。市集、民居、菜市場、籃球場、幼兒園、水果攤糅雜于黃涌市集,市民的無序與日常,與高大棚蓋建筑的秩序與紀念性互相滲透。父母之家的屋檐下交織著神性、人性與物性,形成一個嶺南民居特殊的活力空間。結合了傳統木結構與現代基礎設施的古勞水鄉木橋將橋梁、河道、風景與人們的日常活力相接,并于橋之上下筑起了兩重體驗豐富的蔭蔽空間。發昌村文化活動中心的三角形斜屋面下,是豐富的架空灰空間與靈活打開的室內,為村民提供了如傳統“榕樹頭”般的乘涼聚集空間。為抵御嶺南氣候的日曬多雨,瑤客共生廣場由園林式的風雨連廊圍合成一個大院,綴連起書屋、展廳、商店、節慶舞臺等富有空間趣味的功能場所。于解決交通問題的橋上設立的復合公共空間橋上書屋,既為孩子們提供教室和圖書館空間,在課余時該結構也可靈活轉變為公共舞臺,以滿足村民的多樣需求。
通過深入的展覽研究,《影之道》進一步將呈現的十個建筑項目置于華南地域與全球南方的坐標中,容納了各時空下的“陰影”所凸顯的復雜性與連續性,以此重提“地方性”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能動性和積極意義。
獲選“新文化制作人”簡歷
陳東華
陳東華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設計教席助理教授。
參展建筑團隊與項目
1. 嵐·建筑設計/程博、李博:增量美術館;
2. 圖岸工作室/朱亦民:頤園養老社區接待中心;
3. 廣州土人景觀/龐偉、季曉玲:觀湖中心公園S云廊;
4. 源計劃建筑師事務所/何健翔、蔣瀅:連州攝影博物館;
5. 多重建筑工作室/靳遠:黃涌市集;
6. WAU建筑事務所/吳林壽:父母之家;
7. 羅宇杰工作室/羅宇杰:古勞水鄉木橋;
8. 東西影工作室/朱雄毅、王照明:發昌村文化活動中心;
9. 有限設計工作室/陸嘉鴻、薛軼文:瑤客共生廣場;
10. 李曉東工作室/李曉東:橋上書屋